新闻中心

    NEWS

  •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
  • 电话:+86-0000-00000
  • QQ:987654321
  • 邮箱:987654321@qq.com
  • 联系人:王小姐

60余年艺术之路始终涌动着青春活力


时间:2024-09-12 22:18:55  来源:  作者:

上海中国画院2024年全新推出的海上名家研究系列首次迎来女艺术家个展——亮相程十发美术馆的“我的路——张迪平艺术回顾展”。
今年82岁的张迪平,近年来最是以介于写实和写意、状物与抒情之间、将对人与自然的细微观察和感受化为一种“自主性”秩序的一系列写意花鸟画为人们所知。展览汇聚张迪平60多年创作生涯里跨越中国画人物、花鸟、山水多个题材的作品150余件,分“花鸟新语”“笔墨人间”“移情自然”三个单元,全面回溯这位女艺术家的艺术之路。

洋溢勃勃生机的花鸟新语,宛如一曲曲生命赞歌
传统花鸟画,多为文人写意的吟风弄月。而张迪平笔下的花鸟,如水仙花、百合花、向日葵、白鸽等,在原野怒放绵延,朝着广阔的天空飞驰,呈现出勃勃生机。
创作于2004年的《瑞气云集》高1.2米、长2.5米,是展厅里颇为显眼的巨幅画作,只见栖息在鸡冠花中的一群白的,鲜红的鸡冠花在黑黝黝的土地衬托下格外醒目明亮。饱满、巨大的花冠,自有一种蓬勃昂扬的生命力。白鸽洁白的羽毛在红花黑土的映衬下更显清新和明洁,天空中点点红色笔触,形成奇幻的瑞云,流动在广袤的天空。这是艺术家特有的浪漫情怀的艺术表达。
新世纪初张迪平尝试的向日葵题材也颇具代表性。有别于梵高笔下瓶中的向日葵,张迪平笔下如《金色的大地》《阳光》中的向日葵,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倔强绽放,笼罩在天边金黄色的云彩间,宛如一曲生命的赞歌。

又如张迪平表现清香婀娜的水仙,将它们从案头清供的小景拓展为野外排列成群、肆意生长的大花鸟,或置于水边, 或置于乱石,画出大气象来。
近年来张迪平的花鸟画则无疑更具当代意识。例如,同样是表现向日葵,2013年创作的《葵之灵》系列,褪去前期注重色彩的热烈耀眼,转为沉稳厚重的水墨表现,由笔墨技法而升华为精神内涵的阐发。《清泉流长》《溪涧有声》《曲水春晓》等系列作品,则巧妙将一种具有构成意识的形式与中国画的线条、墨韵、章法乃至意境等有机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与图式。到了《烂漫秋光》《红树醉秋色》等作品,大块面的泼墨泼彩酣畅淋漓,与巧妙的留白构成了图式上的大开大合,再加上细笔枯枝穿插其间, 使画面产生强烈的点线面对比关系,一种新的审美情趣。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艺术史论家朱国荣指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是张迪平艺术灵感的源头。她的花鸟新语体现的创新精神和观念表达是其最为重要的价值。

打破国画的分科设限,让画面成为传情表意的载体
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早年张迪平专事人物画,是以人物画走上画坛的。早在18岁,她就曾以一幅《妈妈变了样》入选上海市第一届美术作品展览,收获颇多赞誉。这幅画表现的是妈妈,画面中却不见妈妈的身影,而是聚焦了一位小女孩踮起脚尖观察妈妈书桌上众多物件的一幕场景。桌上的图纸、三角板、小型仪器等都透露出妈妈正积极投入技术革新工作中,透出鲜明的时代气息。这幅作品当年刊登在《解放》杂志封底,原作由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在此次展览中以文献方式与观众见面。
1960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学习,接受中西美术严格的体系性训练,毕业后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专职画师,张迪平专事的都是人物画。早年其人物画代表作如《永远做人民的群务员》《母与子》都现身展览。彼时,她在写意人物画中已将西方色彩融合进传统中国画笔墨里,笔中有彩,彩中有笔,抒发自己的审美新追求。与之一并展出的不少人物速写,则透露出张迪平扎实的造型基本功。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迪平创作的傣族风情人物画如《忆孔雀之乡》《写傣家小景》《和谐之歌》等作品中,傣族少女与孔雀、公鸡、蕉叶等动植物就可谓平分秋色,尽显人与自然等和谐相处。画中的动植物,其实完全可以成为独立的花鸟画作品。在美术史论家、画家江宏看来,张迪平人物画的配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于是不期而然地树起了张迪平花鸟画的旗帜,和她的人物画一样主张明确, 形象生动。
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张迪平将更多的时间转移到花鸟画上。忆起从人物画渐渐转投花鸟画,张迪平认为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我对写意花鸟画的喜爱很早就开始了,同时也因为它丰富的笔墨技法对人物画创作很有帮助,而如何借鉴也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从70年代开始,我进行了较多的学习和研究,并尝试与人物画结合,随着时间的维移而逐步深入,在后来深入生活,不断写生的旅途中,我常常被一些大空间,大背景中的果实和花卉的形态感动,如在远山和双褐色泥土衬托下灼目的黄色向日葵,落日夕照低垂的嫣红鸡冠花,藤枝曲折缠绕体现出了线条感,沉重下垂的果实蕴含饱满的生命力等,都使我沉浸在大自然无限的造化中久久不能忘怀,同时,心中涌动出一种日益强烈的要表达它们的欲望和情感,这种以收获,土地、天空,阳光为主题的画面,在我脑海里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但这种从感受到构思到画风的形成,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失败到成功的十多年的渐变过程。”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指出,张迪平的绘画,正如当年唐云先生所说“从以形写神走向以神传情之境界”,这是数十年绘画实践的蜕变之路,也是升华之路,如果没有早期人物画的探索研究,也不可能有今天花鸟山水的丰收,当年的写实是基础,今天的传情是水到渠成。换一个角度来说,在她的艺术世界,已经不再有人物、花鸟和山水人为的设限,中国画已经摆脱了自限性瘤疾,绘画成为一个更本质的存在,而正因为对生活、对自然、对艺术充满了爱、充满了蓬勃的激情,所以张迪平的绘画永远都有着年轻的力量。

中国画的发展创新,是一条走不完的路
在张迪平创作的成长期,上海中国画院的诸多前辈如林风眠、朱屺瞻、唐云、谢之光等,都曾给予她极大的艺术滋养,令其技艺长进,眼界开阔。
朱国荣指出,张迪平的学艺道路注定了她的艺术灵魂是安放在现代中国画上的。在她的画中,写生与传统是混为一体的,石涛的豪气与静穆、八大山人的凝练与冷峭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花花草草里。还因为她对雕塑的喜爱,雕塑的厚重感和外轮廓形的美感也被用进水墨画中。同时,她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吸收方法也是独具个性的。我行我道,是她在时代变革中逐渐领悟的艺术真谛,也由此决定了她对古今中外的艺术所持的取我所需、为我所用的态度。她的“用”不是借用、挪用,而是吃透了、消化了别人的东西,再变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21世纪以来,张迪平在花鸟画上的一路探索正是在回答这个问题,这也是她把画展题目定为“我的路”的原因所在。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艺术评论家徐明松说到,在每一个时代节点的历史现场,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张迪平与时代对话的态度都反映了一个艺术家的思想高度。他认为张迪平的创作与探索回应了时代的命题,在对传统文脉和根性的回溯里抱朴守正,在面向未来的前瞻里汲古求新。她在创作探索中将图式语言革新的方法论上升到“合中西于一冶”的精神内化,进而达成从寻找艺术的自我到独立表达的艺术自觉的转变。作为新时期中国花鸟画代表性画家,张迪平以她60余年的艺术实践佐证了这条箴言。
张迪平坦言:“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体会到中国画的发展空间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而仍然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一个人即使穷其一生的精力,也无法穷尽中国画现代转换的历史任务,越深入越感到它的博大精深,一个画家能在某一个领域抓住某一点,有所突破,留下一点自己的印记,是不容易的。艺术的每次进步,每一点贡献都需要艺术家的大智大勇,大彻大悟,艺术道路是走不完的路。” 

电话:+86-0000-00000
邮箱:987654321@qq.com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
Copyright © www.yaxin333.com 最新登录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111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