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时间:2018-07-05 11:24:25 来源: 作者:
最近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画展,迫切地想要跟大家分享!话不多说,上图
山石系列43号 2011
山石系列9号 2012
山石系列18号 2014
山石系列4号 2018
古树系列2号 2017
古树系列19号 2017
这些画均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常见主题,山石、树木,但是又与传统水墨绘画有许多的不同。首先,其实它们并非水墨画,而是【布面油画】。创作者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油画材料,并且呈现出了水墨画的氤氲轻盈的质感。
油画相对于水墨的优势就在于颜料可以不断叠加,某个地方画得不好可以糊上颜料重新来过,可以精确把控每一个细节,如果近距离看画,还可以看到颜料堆砌得高低起伏的样子。
梵高《向日葵》的颜料厚度
而水墨几乎是一笔定乾坤,没有太多修改的机会,非常考验画家对墨、水、宣纸三者的总体把控。
齐白石的虾总共就几笔,却不是谁都能画出来
从展出的油画的细节可以看到,创作者没有受到油画的套路影响,颜料铺得很薄,用笔干脆果决,没有堆砌、修补的痕迹,完全当作水墨画在创作的感觉,甚至模拟出了水墨画的干湿浓淡、墨分五色的特质。
这是既需要功力,也需要胆量的一件事,也是萃花非常佩服的一点。
局部细节放大
如果用中国画得写实、写意的标准,那么这些画显然是写意的。无论是形状不明晰的山石,还是枝干奇诡的古树,都并没有照搬自然界的山石、树木原本的样子。
画面中那种氤氲着水雾的感觉,更像是提炼出了自然界的总体意象,呈现的不是明确一块石头或一棵树的形象,而是一种大自然的共同的肌理,是我们想到山石、古树时,浮现在脑海里的模模糊糊的感知。
画出一个具体的物象不难,难的是画出一种意象和神韵。因此早在南朝,中国画家提出了绘画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气韵生动”。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古画品录》
“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这些画对自然之物的巧妙的捕捉,就传递出了一种气韵。
借这个画展,萃花还想说点关于艺术边界的问题。
我们总是太喜欢分类,这是国画,那是西洋画,这是古代艺术,那是当代艺术,这是传统,那是外来文化……有了分类,就容易出现隔离和对立的心理。
于是在许多人认知中,画国画的就是古代山水花鸟,搞当代艺术的都很洋气,不用毛笔写的不叫书法,中英文夹杂就是不尊重传统……
当代艺术四大天王徐冰的“天书”就经常被质疑
艺术是人类想象力的创作产物,如果一定要加上这么多条条框框自我束缚,想象力又该如何放飞?
就比如展览的这些油画,按材料来说它无疑是西洋画,但画的仍是传统国画的神髓,那它到底是洋画还是国画?什么都不是,我只知道它就是画,是一种艺术创作。
其实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的灵魂,都是不拘泥形式,不固守边界的坏孩子。明末清初的“四僧”、清中期的“扬州八怪”按当时的标准都是一群非主流,19世纪“印象派”一词本身来是评论家嘲笑他们不会画画的黑称。
莫奈《日出·印象》
我知道我们的粉丝都是热爱艺术的人,大多数人是业余挥毫弄墨,怡情养性,也有人是真正吃艺术这口饭的。
我想对这小部分朋友说,请保持你们对艺术的激情与自由,创造更新的更有活力的艺术形式,不要理会围观者的批评嘲笑,他们只是站在一个安全的位置旁观,根本连冲破边界的勇气也没有。
最好的艺术,就是从你们的勇气中萌芽的那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