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时间:2025-04-01 14:32:44 来源: 作者:
展览现场。记者 李娇俨 摄
走进浙江省博物馆,穿过层层展区直达顶层,“艺道——百年国际现当代艺术大展”便在眼前。
午后的展厅格外宁静,只有被艺术定格的时空,以及凝视着颜料堆叠的肌理,感受着不可复制的生命痕迹的观众。“艺道·百年国际现当代艺术展”展出十多个国家近百位艺术家的作品,包含绘画、雕塑及装置艺术,呈现百年人类伟大视觉生产。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我们得以构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性认知。
一
在让·弗特里埃的画作前,方女士认真地用手机记录画作的细节。她告诉记者,自己是艺术爱好者,看过非常多的展览,能够囊括这么多艺术流派和形式,时间跨度这么长的现当代艺术展,在杭州还是第一次看到。“虽然有许多抽象画我还不是很能看懂,比如让·杜布菲的《高峰时间》,但是通过这场展览能了解到很多艺术史知识。”更让方女士惊喜的是,这里居然能够看到弗洛伊德、基弗的画作。
方女士认真观赏让·弗特里埃的画作。记者 李娇俨 摄
另外两位结伴而来的观众也告诉记者,“我们听说这场展览有很多艺术珍品,专门过来看看。”
展览策展人、艺术家童雁汝南告诉记者,这场展览用半年多的时间从五十多个国际机构借展,合作机构数量之多在艺术展中确实少有。
《30.10.64-11.04.78》 赵无极。记者 李娇俨 摄
“比如赵无极先生的《30.10.64-11.04.78》,为了借这幅画,我们专门飞了两次英国。”童雁汝南说。杭州已经办过一次赵无极的大展,如何让观众依然对赵无极感觉耳目一新?展出画作要慎重选择。“在看到《30.10.64-11.04.78》的图片时,这幅作品给人波澜不惊的感觉,但在英国见到原作后,我们发现它相当精彩。14年的创作时间,给予了这幅油画水墨世界的滋润,近10种不同色彩的使用,包罗万象又秩序井然。一定要看原作。”最终,展览敲定了这幅作品。
展览现场。记者 李娇俨 摄
在展览的入口处,一尊由巴黎画派代表人物阿里斯蒂德·马约尔创作的雕塑《痛楚》,引来不少观众打卡拍照。雕塑线条流畅细腻,呈现出正在思考的女性样貌之美。为了借到这件作品,童雁汝南专门与巴黎的艺术家们提前建立联系,在当地进行了一场个人肖像画展,并邀请马约尔博物馆的馆长作为模特。他的展览打动了馆长,在听闻童雁汝南借展马约尔雕塑的想法后,馆长认为“我没有办法替你做主选择哪件作品”,于是欣然将博物馆的大门敞开,让他们自由挑选。
《痛楚》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记者 李娇俨 摄
“马约尔先生能够成为现代雕塑艺术的创始人之一,同样受到了来自东方艺术的影响。” 童雁汝南说,正是在不断的开放交流中,现当代艺术走向了更高的山峰。
二
普通观众能否看懂这场展览?
童雁汝南告诉记者,展览是国内少有的系统梳理世界现当代艺术史的展览,观众能够看到一百五十年以来的艺术流派以清晰的学术脉络,层层递进地呈现,“这是一次非常好的艺术普及教育展。”童雁汝南说。
在结尾处的展柜里,记者注意到这里摆放着几乎所有与艺术史有关的主流出版书籍,展览正是在它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后诞生的。
百年世界艺术史,在展览中被分为三大板块。
后印象主义作品《堂吉诃德的背影》 保罗·塞尚。记者 李娇俨 摄
具象板块以现代艺术之父塞尚为起点,并展出了纳比、野兽、德国表现、立体主义,1945年后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的具象绘画,以及波普、照相写实和新表现主义,哈勒姆文艺复兴、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巴黎画派和新莱比锡画派地域艺术;还包含有关中国的作品,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传统艺术的创新者,到徐悲鸿、潘天寿、常玉、傅抱石、李可染现代艺术的开拓者,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新绘画。
约翰·德·安德烈亚《特蕾莎半身像》,照相写实主义。记者 李娇俨 摄
物象板块展出了集成、原生、欧洲新现实、动态、过程、极简、大地、中国85新潮美术和观念艺术。抽象板块则从包豪斯时期的抽象绘画开始,展出了巴黎无具形、1945年后西班牙抽象、美国抽象表现、日本具体、中国抽象艺术。
阿方索·奥索里欧《原型》,原生艺术。记者 李娇俨 摄
这场展览从东方视角重新解读了百年世界艺术史,探讨了文明转向的可能性。众多作品从具体可感知的表象中的“像”,寻求内在而整全的秩序中的“象”,体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观、世界观与生命观。
因此,把这场展览放在浙江省博物馆,再恰当不过了。当观众从浙江一万年的深厚历史中离开,乘梯而上,思绪依然沉浸其中。当他们走进这场现当代艺术的大展,便自然而然地将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在纷繁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流派中,感受到东方文明的力量。
三
“几乎所有的艺术展都在讨论艺术家的特性,而这场展览讨论的是他们的共性。”童雁汝南说。
展览现场。记者 李娇俨 摄
在展览现场,我们能看到人类文明的巅峰时刻,殊途同归地触及根本性精神命题。如塞尚晚期笔触与黄宾虹积墨法的形式共振,贾科梅蒂的作品中有着老庄的虚无,莫兰迪的作品中蕴藏东方的禅意,巴尔蒂斯的作品带有宋画的韵味。这些巅峰之作揭示——文明的独特性是探索路径,艺术创造的至高处恰是人类认知的原点。这种超越性的精神联结,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感性注脚:当不同文明在各自轨道抵达巅峰时,终将在星空下显现出命运交织的精神图谱。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绘画 1951 布面油画 24.2 x15.3cm。图源 童雁汝南工作室
“我们策划这场展览的目的,就是寻找和构建艺术世界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童雁汝南说。
艺道之“道”,既是艺术史的道路,也是宇宙万物共有的秩序。展览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共通性,包括共同的起源、情感与未来愿景。这种共通性不仅是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也是推动全球对话与文化自信重构的关键因素。